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新闻

【学院动态】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首届学科交叉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03-24     字体:[增加 减小]



    2025年3月22日,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成功举办了首届学科交叉研讨会。本次研讨会以“智联未来:人工智能与多学科融合创新”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山西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华东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的8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及其在各领域的应用前景。

开幕致辞环节

    会议伊始,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王发洲教授致开幕辞。他代表学校对与会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本次研讨会的主题背景—聚焦人工智能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探索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他回顾了武汉理工大学的历史沿革,学校由原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和武汉汽车工业大学于2000年合并组建而成,始终致力于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王校长以水泥制造为例,生动阐述了计算机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了学科交叉在推动行业智能化转型中的关键地位。

专家报告环节

    随后,专家报告环节由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院长郑渤龙教授主持,多位知名学者围绕各自研究领域分享了最新成果,内容涵盖人工智能理论前沿及其在多学科中的应用实践。

    山西大学梁吉业教授作了题为《表示学习研究进展与展望》的报告。他系统梳理了表示学习的研究背景、主要方法及核心挑战,并从概念认知、泛化误差和贝叶斯错误率三个视角深入剖析了当前的研究进展。此外,他还探讨了图表示学习在点云数据分析中的应用前景,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独到见解。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罗笑南教授以《面向恶劣海洋环境的具身智能系统构建与应用验证》为题,详细介绍了具身智能系统的构建难点及其在通信、资源管理和任务调度方面的关键技术突破。他还展示了与大连理工大学合作开发的应用验证平台,充分体现了该技术在复杂海洋环境中的实用价值。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胡卫明教授带来了题为《网络内容跨模态语义理解与安全分析》的精彩报告,探讨了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多模态数据的语义理解和安全保障,为网络安全领域提供了新思路。


    华东师范大学胡吉林教授的报告题目为《AI赋能科学:从数据到发现的探索之旅》。他指出,“AI for Science”正在通过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与传统科学领域(如物理、化学、生物学和材料科学)相结合,重塑科学研究范式。然而,数据获取与计算效率仍是制约发展的两大瓶颈。胡教授结合团队在新材料领域的研究成果,展示了人工智能如何助力解决这些难题,从而推动科学发现的进程。


    武汉理工大学智能交通系统研究中心张晖教授以《基于驾驶行为大数据的道路交通安全主动防控方法》为题,探讨了智能网联时代下驾驶行为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对交通安全的重要意义。他重点介绍了基于驾驶行为数据的疲劳状态监测、新能源汽车运行工况评估以及智能汽车人因对交通系统的影响,为交通安全防控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武汉理工大学航运学院刘文教授作了题为《面向新一代航运系统的多模态智能计算》的报告。他提出,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的驱动下,新一代航运系统正逐步迈向智能化。针对复杂动态环境下的性能和可靠性问题,刘教授详细讲解了视觉感知增强、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等关键技术,并对未来船舶航行环境感知技术进行了展望。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化示范学院沈忠慧教授的报告题目为《AI for Materials Science》。他从材料筛选与设计、智能计算、自主实验和大模型四个方面,全面阐述了人工智能在材料科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展现了AI赋能材料科学的巨大潜力。

    武汉理工大学交通物流学院范诗琪教授以《脑机接口赋能海事人因工程:多学科视角下的船舶驾驶员行为》为题,揭示了人为因素在海事事故中的重要性。她通过融合脑电图(EEG)、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和机器学习算法,实现了对船员情绪预测和操作风险评估,为提升船舶驾驶安全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会议总结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在推动学科交叉与融合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与会专家围绕人工智能与交通、航运、材料、海事等领域的交叉融合展开了深入讨论,不仅展示了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也为未来的跨学科合作指明了方向。尽管当前仍面临诸多技术和实践层面的挑战,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跨学科协作的持续深化,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科必将在更多行业领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供稿:李岩  图片:吴皓  审核:郑渤龙)